紀元二千六百年 作者:tacan
南台灣西部平原一帶,除了冬天之外,從四月到十月遇到天氣晴朗時向東遠眺,最明顯的地標就是大武山,它高達海拔3092公尺,西部平原從台南、高雄、屏東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由於本身喜好登山,對綿延不絕的遠山不只是當成一般風景來欣賞而已,多年來對於眼前的大小山頭已是如數家珍,大武山它挺拔的氣勢,無疑的在南部群山間有著象徵的地位。
日據時代日本人曾在大武山上建造一座神社,這個神社雖然高度比不上當時海拔最高位於玉山主峰的新高神社(光復後遭破壞)但建設規模卻遠遠超過其他高山上的神社。神社下方有一面紀念碑文,內容大致敘述了興建的沿革,因為字是刻在堅硬的花崗石上,至今仍十分清楚,碑文的最後一行記載了落成於昭和十九年(1944),這一年是民國三十三年,也就是日本人投降的前一年,此時太平洋戰爭正慘烈的進行著,日方遭受重大的犧牲,當時身為日本帝國的一部份的台灣人自然免不了被迫參戰,在被徵召的軍人裡,原住民被組織成一支特種部隊稱為「高砂義勇隊」,專門在南洋島嶼的叢林中作戰,雖然取得了部分戰果,卻是以慘重的傷亡換來,但終究還是無法扭轉戰局,日本人為了表彰忠烈,就勞師動眾在大武山的山頂建立紀念碑。
大武山是南部原住民的聖山,同時也是屏東縣的最高峰,選在這裡建神社,確實是一個好地方。隨著時間的流逝五十多年過去了,高聳的紀念碑已經斷成數截,又因為這裡是登頂大武山三角點的必經之路,整個神社已經被破壞的十分嚴重,站在保護古蹟的立場應該將之修復才是,不過可預期一定會有人反對,那是因為時間還不夠久遠,同樣是侵略者留下的建築物,安平古堡僅剩的三百多年前古城牆,今天被珍惜並保護,如果現在不重視一些古蹟,一百年後再想起來要保存時,為時已晚矣!讓後代子孫能見證歷史,也是這一代人的責任,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大家來深思。
神社位於三角點南方約一公里海拔約三千公尺山頂上,視野遼闊,晴天時可遠望太平洋、台灣海峽,整個遺跡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戰歿者的紀念碑,上層是象徵神社的木製牌坊及放置『天照大神』的神龕,這個木製的牌坊稱做『鳥居』至今大致良好,而神龕因為是水泥製故受損不大,只是神像被仇日的國人換成台灣常見的土地公,不知這位鳩佔鵲巢的土地公住在這裡有何感想。雖然我不是研究歷史的專家,但還是喜歡在遺址附近四處走走,找尋當時的遺物,果然在鳥居旁的一根水泥柱上發現了刻有字,正面第一個字是『大』字,其他的字因為水泥剝落而無法看清,我根據日據時期的神社照片推測應該是『大武山神社』這幾個字,背面的字則很清楚由上到下寫了『紀念紀元二千六百年』,日本由神武天皇開國至今二千多年,中國也有類似的用法而且足足比日本多了二千年,不過除了民族優越感之外,可苦了莘莘學子,多的數不完的朝代和人物,背的讓人頭昏腦脹。
最近閱讀了日本作家妹尾河童所著的一本小說『少年H』,書裡面曾提到1940年正當作者十歲之時,在日本神戶經歷的『紀念紀元二千六百年慶祝典禮』,那時候中日戰爭正陷入膠著,為了激勵人民的士氣,日本政府擴大慶祝了這個節目。去年晨星出版了日據時期日人沼井鐵太郎所著,吳永華先生翻譯的『台灣登山小史』其中在1940年的紀錄裡也提到了一連串慶祝『紀念紀元二千六百年』的登山活動,包括了由作者沼井擔任領隊自屏東泰武登頂北大武山,並舉行了建設山上神社的地鎮祭,那時距太平洋戰爭爆發尚有一年,根據這一點推測,神社是早就規劃興建了,紀念碑則是後來才加上去的,真正的詳情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神社孤獨的存在高聳的大武山上已經過了五十多年,從一張民國五十九年山友所攝的舊照片中看到當時的神社遺址仍十分完好,紀念碑也還挺立,再過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不知這裏還剩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