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盤山 猿邊山 蕪丹山 基利山

地圖1 地圖2 地圖3 地圖4

前 言:
  猿邊山海拔1997公尺位於台東縣海端鄉鹿野溪上游,從地圖上來看這座山的高度不算太高,但因位處台東鹿野溪上游深山之中想靠近它並不容易,1996年我就曾二度前往探勘,剛好那時候遇上1997香港回歸大陸的大新聞,山友們突發奇想要爬一座標高1997公尺的山來應景,另外它的名字也蠻特別的,當時預計最晚在1997年底之前一定要登頂此山以求個好運氣。
  1996年初經由高雄呂兆志山友的告知得到一項重要的資訊,他在海拔2420M的出雲山登山口巧遇一群採愛玉子工人結束冬季的工作正要下山,問候聊天中得知他們採集愛玉子時曾到達內本鹿古道,並在那一帶的山中建立數座工寮,一個多月後我便前往該地探勘一番,可惜第一次的探勘並未完全成功,由出雲登山口之後的林道順利到達工人口中的第一愛玉工寮,之後想要直接切到古道上但卻誤入歧途走到地圖上的1769峰附近而折返,最後並沒有發現古道的蹤跡,回程記下了工寮內原住民工人以木碳在牆壁留下"徵婚啟事"上的電話號碼,下山後打電話去台東池上詢問當時的工人才獲得更詳細的資料,之後有了第二次探勘活動,目標是登上猿邊山,一開始果然很順利的到達第二工寮並接上古道,但天不從人願,又在內本鹿古道上錯失往第三工寮的路徑,回程時將錯就錯登上了海拔1556M的常盤山三角點,無奈當時未能再接再勵一舉推進到猿邊山,這一拖便是4年之久。
  今年春節假期原本計畫要前往台東鹿野溪上游攀登嘉代山、優男山、和原山等中級山,入山證都辦好了,因台東的蘇夢淮山友告知延平林道只能通到36K,後段剩下20公里長的林道要用走的,估計往返要多耗費一天的時間,幾經考慮決定改由出雲山林道進入到鹿野溪上游,二地探勘的區域大致相同,差別是分別由西部或東部入山,因猿邊山及和原山在地形圖上僅相隔一條小溪流約3公里遠。此次探勘成功得償宿願,要感謝幾位山友熱心提供山區的最新資訊,也感謝老天爺保佑,6天之中只有最後的1天半是壞天氣。
行程由2001.01.22~27日計六天,共探勘常盤山海拔1556公尺三等三角點7170號、猿邊山海拔1997公尺三等三角點7172號、蕪丹山海拔1840公尺三等三角點7167號、基利山海拔1840公尺三等三角點7171號等四座中級山。參加人員:東港博岳隊吳領隊、tacan、中興測量公司小林等三人。

行程概要:
1月22日:
  0930三人於六龜加油站集合,添購一些乾糧並備妥午餐,1000出發經藤枝森林遊樂區進入出雲山林道一路下坡至雲山橋午餐(730M),林道由藤枝起算至此地約15K路況良好,行至25K附近遇林班十餘名工人下山過年,此次能成行多虧他們在後段的林道上辛苦的除草,節省了很多時間。途經33K工寮原址已徹底損毀無法使用,不過有人在旁邊另建一簡易工寮代用,抵42K叉路取上線林道往出雲山登山口前進,叉路口至出雲山登山口這一段約3.1K的路剛由林班工人整修過,四輪傳動車勉強可通行至此(2420M),過了出雲登山口後林道雖仍有除草但僅能通行機車,在此打包裝備並改以機車繼續前進。記得85年來此探勘時最後這段路尚可通行小型車輛約5.1公里到達登山口,如今路況已大不如前,走到4.6K時除草工作結束,林道被高大密實的茅草佔據,此地距當時林道盡頭的登山口雖僅數百公尺遠但遍地的茅草早已煙沒路徑,一時之間找不到正確的入口,這附近是伐木後大片的造林地有好幾條廢林道叉路繞過稜線東側,且彼此的距離很近,但其中只有一條是對的,嘗試了二條都不正確後,決定沿稜線砍路逐一找尋,折騰了約半小時後終於尋獲當時林道盡頭的簡易工寮,此地早已被茅草煙沒,這裏是5年前的停車處也是登山口,據荒廢的程度來推斷近3年內應無人進出此地。
  由此往第一工寮的愛玉路雖也荒廢嚴重但憑當時走過二次的印象仍可大致跟到舊路跡,到達第一愛玉工寮前路況轉差,當時紅頂的工寮遠遠就可望見,工寮前方還種植了一些油菜如今這一大片平坦的地區全是高大的茅草,茅草茂密到連工寮的屋頂也遮住了,憑記憶砍開茅草時心中存在一個念頭:工寮是否已經傾倒否則為何看不到它,還好它依然屹立不搖只是周圍被茅草盤據了,到達後還不能馬上休息,吳耀崑負責在茅草中砍開一條路到50公尺外的水源取水,而由我回憶並找尋當時渡過溪流的舊路,僅是從工寮穿越原本愛玉子曬場的短短30公尺遠,花費了5分鐘還砍不出一條路來,唉!前後數年的差別太大了,天黑前在樹林裏找路時和一隻年輕的水鹿四目相接約十餘秒之久,牠這輩子大概從未看過人這種動物吧。
  在出發之前的路線規劃中如果舊徑路況良好,就要依85年當時我走過的愛玉路經第二愛玉工寮後,再接到內本鹿越嶺道並自朝日舊址沿稜線下降到鹿野溪旁的第三工寮,但是第一天實際走過後發現登山口到第一工寮的路已大不如前,由此來推測:若往後的路況不佳或跟不到舊路,就必須捨棄舊路改由地圖上最近的路線到達猿邊山的登山口。晚飯後藉由工寮內的舊水壺泡了幾壺茶,並決定第二天的行程依舊路跡的狀況來做決擇,晚上星光燦爛,第一夜就在舒服的床板上及溫暖的營火中渡過。
1月23日:
  天氣晴,0700由工寮出發前往鹿野溪溪底紮營,下降20分鐘後首先經過工寮前方山谷的小溪,溪底海拔約1800M仍為記憶中五年前那時候的過溪點,過溪後舊路徑立刻煙沒於密林中,上下橫切多次又接到舊路但隨即又跟丟,這一帶當時除了這一條通往第二工寮的主線之外又有多條的支線,這裏原本就是採集愛玉子的地方,因此到處都有疑似主線的砍痕,實在跟的太累了不如放棄吧!鎖定北遙拜山的稜線上2020M鞍部自行覓路前進,依當時的記錄舊愛玉路中途會通過此鞍部再下降至第二工寮。
  到達預定的鞍部附近時,發現沿著主稜線上隱約有舊路跡存在,在此放棄通往第二工寮的舊路線,改為脫離舊路徑一路沿長稜線下到常盤山基點峰,不一會兒就到達了2055M的北遙拜山,這座山在舊版地圖中有標示,峰頂展望良好但無基點,這裏的林相為針葉與闊葉樹混合林,陽光充足地表十分乾燥,生長著許多二葉松與黃杉,一路上雖背負重裝行走因為是下坡還不算太累,降到1650M時眼前突然出現一大片紅檜造林地,這實在令人不解,一路上並沒有看到造林的跡象,地上還留有未腐朽殆盡裝樹苗的黑色塑膠袋,其中最大的樹胸徑不過30公分左右,據推斷造林的時間不超過30年,繼續前進到地圖上的1584峰,五年前來此時遍尋不獲基點還以為基石遭到破壞,所幸當時不放棄尋找才找到三角點,1980年以後新圖上已無常盤山三角點的標示,基點位在1584峰東側約200公尺的小山頭上,三角點保存十分良好,舊標高為海拔1556M。
  根據舊資料內本鹿古道會從稜線的北側山腰通過,五年前從北側溪底爬上來時也曾走過一小段古道,因此過了基點不久隨即北下古道一探究竟,急降到1430M才接上古道,在此路寬約6尺,遇岩壁時則稍減鑿出約4尺,古道距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這一小段路還算好走,20分鐘後到達常盤駐在所舊址,地圖上有個1402M獨立標高原來就是因為這裏埋設有一顆編號86號的水準點,其高程為1402M,興建道路需要精確控制高度以計算坡度,70年前日本人就使用和現在相似的技術了,古道旁邊的水準點周圍有四顆護石並使用混凝土予以固定,在這深山中顯得相當講究,同行的林宗億任職於測量公司,平時即經常使用三角點、水準點等作為測量工作的依據,也曾補設或新設立新的基石,看到深山中的水準點令其驚訝不已,當場就向我們解釋了如何去實施水準測量,這也讓我收益頗多,舊址一帶為一大片的平坦地區,如今只剩疊石處處及數不清的玻璃酒瓶,空留後人的憑弔了。
  為減輕背負重量,決定卸下多餘食物後以大石塊壓著僅留下二天份的糧食,接下來沿稜線北下鹿野溪,這條稜線還算好走只有一處較危險的陡峭山壁,1630時降抵溪底(1180M),突然間眾人被一陣尖叫聲嚇了一跳,原來是七八隻水鹿受到我們的驚嚇沿溪流四散奔逃,群鹿飛奔過寬闊河床的畫面令人十分感動,原來台灣的深山中還有眾多劫後餘生的本土動物,當晚即在此紮營,無限量供應的漂流木使沙灘上的營火照亮了數十公尺的範圍,終於到達猿邊山的腳下,睡夢中祈求明天有好天氣也衷心希望這裏能永遠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1月24日:
  天氣晴,0730出發輕裝前往猿邊山,昨天在下降途中曾近距離望見對岸今日預定行走的稜線上呈現一片枯黃,很明顯的林相並不是一般常見的闊葉密林,若遇上難走的灌木或茅草區高達800公尺的落差也不可輕忽,渡溪上至對岸的河階平臺,平臺並不是如地形圖上所顯示的緩坡,實際上是約有五六層不連續的平臺東西長約500公尺,層與層之間有如斷崖一般落差約20公尺,南北向寬度達100公尺以上的河階共有三個,其中又以最高的一層為最大估計面積約有十多公頃大,這裏也像是一個世外桃源,生長著很多筆直的大樹,以前應是布農族原住民的耕作地,因為到處都有石塊被集中成一堆堆的,為求路線單純好走,順著平原上的乾溪溝北向溯源而上,走到溪谷縮小且坡度增加的地方,竟然出現流動的溪水,眼前的這一切都太完美了,我想以後若是要隱居山林這裏絕對是一處極佳的選擇。
  把前進方向對準1532峰東側的小鞍部開始爬坡,又出現大規模的造林地,樹種有紅檜、台灣杉、赤楊等,此處位置偏僻,想不透這些工人是從何地將成千上萬的樹苗搬運來此並培育長大,我猜想可能是由延平林道一路自相原山附近延伸而來的吧!20年前相原山周圍有所謂的五百甲造林地,86年間我曾走過延平林道48K工寮旁分出的上線林道叉路去探勘相原山,在優美姬山西方1.5公里海拔2450M處發現一條寬約二尺的小徑,它不同於一般的獵徑,而是類似古道般開鑿山壁且繞山腰平緩前進,從地形圖上來看這條路若一直延伸到猿邊山大約有10公里遠,我可以「合理的懷疑」這裏的造林地一定是這麼來的,若有山友知道當時林務局在此處的造林情況,希望能通知我並和大家一起分享這裏的造林往事。
  1520M鞍部之前發現一處石板屋遺跡,又印證了當時布農族原住民散居的現象,這一帶目前都是造林地,赤楊樹林在此時大多已掉光了樹葉因此遠望才顯得枯黃,自鞍部下降時又出現一條寬6尺很類似內本鹿古道的道路遺跡,順著此路走約200公尺至一凹谷,直接沿乾溪溝下到小溪(1470M),新版 地形圖上在這裏沒有標示出有溪水流動的記號,舊 地圖則有標出,實際上這兒卻是一條水量不小的溪流,開始順流而上,一路上非常平緩好走,兩岸直到稜線頂端又接連出現多處大面積的造林地,還發現一截塑膠水管卡在河床上,緊接著路過二處廢棄的造林鐵皮屋頂工寮,均已塌陷,遙想當年這些工人在這深山幽谷中造林廣達數百甲,從幼苗到能獨立生長少說也要3-5年之久,由能行駛車輛的林道徒步此地少說也要半天以上,真不知當時的造林工人是怎麼過生活的。
  一直溯到1650M公尺二溪匯流口仍有溪水流動,眼看1799峰已近在眼前,順著一條小支棱北向直攻猿邊山,走在人工林中爬升速度很快,1750M時在稜線旁又發現一戶石板屋遺跡,1810M接上由1799峰延伸而來的主稜線,這裏造林的很徹底,約有70%的赤楊和30%的紅檜,路況不錯,到了1900M接近山頂前稜線坡度增加,茅草遍佈,1130時奮力砍殺直衝到山頂,登上此行第一座處女峰,三等7172號基石完美無缺,展望良好,1200時下山,或許是一時快樂過頭了,在1810M合稜點錯失來時路,吳林二人將錯就錯由另一支稜下到1600M溪底再爬上1650M會合點,而我獨自上山尋找正確的路,真是有點邪門,上下二次就是找不到,此時身上雖有GPS和指北針但沒有地圖,而他們二人則是有地圖而缺少指北針,太大意時最容易出狀況,所幸畢竟也是老鳥了,休息一下喝口水重新再找一次,果然就找到路了,浪費了半小時三個人又再度重逢,感覺上似乎是山神向我們開了一個小玩笑。
1500時返回營地決定不再趕路,於溪邊再住一晚,晚上於淙淙流水聲中盡情的營火,明天預計重裝推進到常盤山東南側的另一支流上,再沿溪而下輕裝攻頂另一座嚮往許久的蕪丹山。
1月25日:
  天氣晴,0650出發0720重返常盤舊址,還好石塊沒被移動過,取回前天暫時放置的食物,循古道東下,剛開始路況極佳10分鐘後經過一長約5公尺高1.5公尺的堅固石橋,除了青苔外這座橋幾乎完好如初,再走5分鐘古道下降得很快高度只剩1320M,原先預計要在1407峰西側的鞍部離開古道翻越稜線下到溪底,捨古道橫繞山腰至鞍部(1340M),由鞍部下降時似乎有舊路跡,很快就降至一河階平台但無法直接下到溪底,沿平台邊緣往上游走,0902找到一處乾溪溝缺口順利下到溪旁(1170M)並預定今天就在此地紮營
  將大背包等裝備放在此地,輕裝朝溪流下游出發,同時也注意到天空上的雲層逐漸增多,這一段溪流很好走沒有難以通過的地形,僅用了一小時就到達蕪丹山下的匯流口(1090M),在此中餐稍事休息,預定上稜線的入口處有舊刀跡,由支流旁山壁之字形避開峭壁登上稜線,一路上林相清爽好走,大體上都走在稜線上,1550公尺後坡度增加,有一段坡度達到近60度,還好有樹根可攀附並不危險,1750M以後出現雙向稜,夾雜著幾處乾水池,但只要往高處走就沒錯,蕪丹山三角點位在稜線的最高點海拔1840M,四周圍展望良好,1999年春節假期的本野山探勘因時間不足忍痛放棄了蕪丹山之行,二年後捲土重來心情十分愉快,若由此地朝本野山的方向推進大概還需要6小時左右的時間,此外在山頂還發現數棵裸子植物,下山後將葉片交由靜宜大學楊國禎教授鑑定,證實是台灣粗榧。下山時發現若是由本野山方向向北經此山下到溪底,因稜線有多處出現不連續的情形可能會困在半途,通常自山頂下降時不容易找到正確的下溪稜線,而由低處向上攀爬時只要往高處走就不會有問題,常探勘陌生山區的人應該可以體會其中的差異才是,為了急於趕回營地,降到溪邊登山口僅費時約一小時,天氣越變越壞,下起一陣小雨後害怕溯溪被大水所困,又花費一小時回到預定的營地,雨中快速的就把今天的營地搭好,並縮在營帳裏躲雨,晚上八點過後雨停了,照例升起營火取暖,聊天中感覺此次的探勘到目前為止已登上三座山行程非常順利,整個活動可以說已接近成功了。
1月26日:
  清晨天氣陰雨,拔營溯溪源而上,穿著雨衣走起來不太舒服,溪床寬闊且平坦好走推進的速度很快,地圖上基利山東北側的河階平臺規模很大,因氣候不好就不去探了,高度上升到1350M後河床變窄,接連著數次左右高繞才能逐一通過困難地形,近中午時抵達預定的匯流口營地,發現有一些零星的舊刀跡出現,這裏距離我們放機車的地點已不遠,雨越下越大,放下重裝冒著間歇的雨勢輕裝往基利山出發,首先克服溪旁的一小段岩壁之後,仍是好走的原始密林,途中發現很多黃杉及五葉松,在南部的群山中,若是周圍附近都沒有超過2500公尺的高山,似乎2000公尺以下的地區很少會有針葉樹的出現,基利山這條稜線直接由內本鹿山南側的2522峰分出,在1400M的地方就有很多針葉樹了,不過像是紅檜之類的高海拔樹種還是要2000M以上才看得到,這種現象在出雲山一帶非常多見。
  爬到1600M時經過一處3公尺高的岩壁,所幸是呈階梯狀並不難通過,登頂前山頭如地圖上所畫的那樣平緩,密林中瞄準東南側的一角前進,順利發現三等基點,周圍還留有破碎的航測帆布,雨仍然下著不停,照相後隨即下山,回到營地後雨下得更大,很像是刮颱風一樣,溪水很快就上漲了約20公分,營地距離水面不到2M高,雨勢如果再加大勢必要將營地遷到高處,滿地都濕淋淋的,這是在山裏的最後一夜了,雨中還是依然升起營火取暖,家徒四壁的情況下三人穿著雨衣烤火吃飯,寒風中僅以一簡單遮雨布露宿其中,在強風吹襲下包括裝備及睡袋都滿是雨水,實在是苦不堪言,抱著經濟部長的名言「歡喜做,甘願受」之心情也無法去怪誰,明天還要順稜線爬升800M才能回到登山口呢!
1月27日:
  天氣持續陰雨且寒冷,靠著露宿袋的幫助在雨霧中縮在睡袋裏仍然覺得很溫暖,營地四週在寒流侵襲下滿地泥濘,實在很難起床,拖到0900時才收拾完畢冒雨出發,自二溪匯流點沿稜線上升,稜線上不時發現舊路跡並不太難走,途中在海拔1830M處休息泡杯熱咖啡提神,此處遺留有數十個空飲料罐,可能是前幾年採愛玉的人所留下的,上升到2030M離開原始密林進入造林地,稜線也變得平緩許多,經砍伐過的大片區域裏處處空留大樹的樹根,茅草照例前來報到,身上背著大背包鑽行不易,短短一公里的距離全在茅草及藤蔓中搏鬥,山刀也砍到變鈍了。出發的當天我在機車上放了三罐「舒跑」,預定返回時拿來慶祝用,1200時終於鑽出茅草辛苦的到達停放機車處,三人互相握手慶賀探勘成功,並將放在天然冰箱中的冰涼飲料一飲而盡,接著再以機車代步返回出雲山登山口停放廂型車處,回程很幸運的林道沒有因這二天的大雨而坍方,途經28K東來山登山口時停車休息片刻,想到這些年每次都和它擦身而過,順便前往一探,來回共花了一小時,之後順著林道飛奔下山,回到藤枝時已是傍晚時分,一路上還遇到超大濃霧,雖然已很疲憊還是一路小心下到六龜,在此飽餐一頓後解散各自回家,圓滿結束此次充滿刺激冒險的探勘之旅。

結 語:
  以上的行程記錄要對照地形圖才能完全了解,因地形圖的範圍太大故分割為四個部分,後人再去時若是找不到舊路跡只要參考地圖上標示的路線便可,六天之中雖然也綁了幾百條路標但平均到二十公里以上的路程中就顯得很稀少了,探勘山林時登山路標僅供參考不可完全靠它來指引。
  常常從事中級山探勘的人,應該會了解山區路況會隨著時間而有極大的變化,無論有沒有明顯的路跡通常在密林中比較好走一些,間隔二、三年後或許還可在樹林間隱約尋到舊路跡,但草生地則不然,現在剛走過的一條康莊大道,往往在幾個月後就會快速煙沒在茂盛的雜草中而毫無痕跡可循,此次的探勘中也發現我在1996年間所綁的路標,五年後大部分已不存在。此次的探勘記錄僅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場大雨後出雲山林道很可能就不通了,且溪谷及河床的變化也是難以預料。
  在此次活動的行程裏,地形圖中標示的各定位點可提供往後的山友參考,部分還以GPS詳細定位可信度應該很高,要進行這種長程的探勘活動擔任嚮導者必需要有豐富的經驗,也要有重新找路或砍路的心理準備,若有人數年後再回到此地時若能看到舊路標算是運氣,看不到也是很平常的,奉勸探勘者計畫長程的活動時遇狀況要適當處置,千萬不可忽略過程中其潛在的危險性,出發前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輕易去嘗試。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