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桃源鄉幾座山名來源

關於各村的新舊地名對照桃源鄉的網站上有以下的介紹:『本鄉的布農族屬於郡社群,郡社群人,稱為Isibukun,至今布農族人佔全鄉人口數約百分之九十,是人口數最多的族群,當時由布農族組織演進而成,計有中心崙社(寶山村)、玉穗社(建山村)、比蘭社及排剪社(高中村)、他拉魯社、雁爾社(桃源村)、瑞穗社(勤和村)、比比由社(復興村)、拉婆蘭社(梅蘭村)、拉庫斯社(樟山社區)、馬士娃兒社(梅山村)等蕃社。』

這些布農部落地名根據地緣關係極可能會成為其周圍山峰的山名,根據測量規則每隔直線距離3~4公里就會設一處三角點,只是地圖上標示『日式漢字』配上中文的發音無法表達它的原意,要用日語去讀這些漢字才能還原它本來的意義,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繼續探討這些山名,讓真正的意思為大眾熟知。


排剪山代表排剪社(高中村)目前地圖上延用。

我丹山代表雁爾社(桃源村),日語:我(Ga );丹(Ni)。

他果晏山可能代表他拉魯社,也有稱「塔羅留」我還不確定。

濁水溪山,附近關山警備道路上有一「濁水溪駐在所」因此而得名,濁水溪可能是地圖上的「布唐布那斯溪」,因該溪上游有大面積崩坍溪水經常渾濁。

良楠山代表拉庫斯社(樟山社區),日語:良日語讀Ra,楠讀kusunoki,合起來即成為ra-kusu(省略noki)拉克斯,樟山村舊稱即為rakusu。

西良母嵐山代表拉婆蘭社(梅蘭村),良(Ra);母(Bo);嵐(???-Arasi或近似蘭之音),此山位在「良母嵐社」之西故得名。

馬士娃兒社(梅山村),也有稱馬斯霍爾,它代表何山?也許是馬馬宇頓吧!

多留那使,根據日語的發音極可能是八通關古道東段的「太魯那斯社」,是否那裏的布農族人曾遷移至南橫天池附近居住,我還沒找到佐證資料。

戶比屋,看到戶比屋山時翻出舊地圖來看,三角點西南側有一舊部落名為???社(tobiya)又稱為寶來溪頭,「戶」日語?讀to;「比」日語?讀bi;「屋」日語?讀ya,所以戶比屋即讀為tobiya,原來這裏不是房子很多一間連著一間,純屬誤會。
這座山我去過之後沒多久吳領隊又接著去過一次,之後就沒聽過有誰去了。

真妻子山,到山頂之前會經過幾處石板屋遺址,這個小小部落名字叫做:????社(masaigo),和其他日式山名一樣也是用社名翻譯成漢字,?(真)??(妻)?(子)社,原來和中文裏面的「妻子」毫無關係,「真」也不是真假的真,大家不要想太多了。

高雄縣真我山名來源

茂林鄉於日據時代稱為瑪雅社俗稱舊茂林(??社),於1941年間日本人為了便於統治管理,乃將整個maga部落遷至於現址,使茂林村成為茂林鄉的行政中心,日人將ma-ga社用「真我」二個字代替,「真」日語讀ma;「我」日語讀ga,就像我們用「布希」二個漢字來稱美國總統bush一樣,所以若要讀音能達意,稱瑪雅山或茂林山亦可,日本人取山名若附近有部落為了比較好記住,會使用該部落之名稱,若沒有之時就用駐在所的名字,「鳴海」同四日市也是舊東海道53個驛站之一。

很多深山裏的大部落附近都有用該部落舊稱取名的山頭,舉幾個例子:高庭山(今三民鄉民生村);萬頭蘭山(舊萬山);茶埔巖山(舊好茶);田良井山(舊達來);良楠(桃源鄉樟山);我丹山(桃源鄉桃源村)棚幾山(阿里山鄉山美);江波古山(海端鄉下馬),原本我只針對南部山區去推敲,成果很有限,直到站上有心人jaujyh 兄一系列的鑽研(詳細資料在他的個人留言版中),台灣的山名謎底才漸漸解開,早期懂日文的登山前輩很多,對這些山名來源知道的人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台灣主權易主已歷經一甲子,我認為目前這個世代的山友懂這些日式拼音山名的人一定不多,一般人初看到這些怪怪的山名想必也會感覺困惑,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繼續考證下去讓每一座山的名字都能有個交代。

又再度注意到良楠這座山,以前總以為此山生長很多楠木才會叫良楠,有關台灣群山的山名在許多有心人的關心之下逐漸明朗,最早期的前輩幾乎都熟悉日語,林文安的年紀和王永慶相當(1916生)日本人離台之時就已經30歲左右,例如百岳全集裏面提到舞樂山日語讀音即是布拉克桑山,還有我所敬重的林古松前輩,記得談到佐利屯山他一開口就說saliton山,最近本站jogi兄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將山名的來歷一一考據出來,很多原本很熟悉的山也是直到看到他的資料才恍然大悟,對山名有興趣的朋友可獲益良多,請點入jogi兄的個人留言版內即可看到。
「良楠」,良日語讀ra,楠讀kusunoki,合起來即成為ra-kusu(省略noki)拉克斯,樟山村舊稱即為rakusu,雖然村莊離山頭有點距離,推測良楠即為拉克斯,70年前日人取山名時部落名為rakusu所以三角點即以此命名,光復後地圖上只剩一條拉克斯溪可以懷念rakusu的舊名,其實良楠也是rakusu只是其意要了解的人才知道。

以上部分內容取自本人在登山補給站發表過的文字